毛涛:加强制度保障,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6年10月9日 | 点击(47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我国正在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是落实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延伸生产者责任,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进而督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更好地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找准主要问题,补齐制度短板。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不同环节的管理难度会有所差异。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管理相对容易,如果上游企业超标排污或未达到约定环境条款,下游企业只要把好采购关,便能对上游企业产生压力,倒逼其进行环境治理。比较而言,对下游回收利用环节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如下:首先,采购的激励效应多向产业链上游传递,很难到达下游回收利用环节;其次,物流企业往往将见效快的正向物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对逆向物流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过高的逆向物流费用增加了废旧件回收的成本。再次,很多废旧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处理及再利用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对此避而远之。可以说,回收利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短板”。为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尽快完善与废旧件回收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及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参与逆向物流和回收利用业务,同时打造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公开及政府在线监管,确保绿色供应链形成一个闭环。

  二是加强税费减免,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利用的外部性难以内化,粗放式发展往往投入小、见效快,而绿色发展则成本高、收益低,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绿色转型意愿不强。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势必会增加企业节能环保投入,终端产品价格会随之提高。由于绿色消费尚未成为我国主流的消费方式,市场主体在购买产品时,主要关注其价格,而非绿色投入,故价格较高的绿色产品往往处于竞争劣势。建议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强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正向激励,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税收减免等措施,弥补这些企业的绿色投入,使其由竞争劣势逐步转变为竞争优势。

  三是实施绿色采购,拓宽市场空间。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采购的法律政策,如《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渐扩大。但是,现阶段相关法律政策及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绿色采购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主动进行绿色采购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多,对于绿色产品生产商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建议尽快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完善绿色采购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逐步健全节能、节材、减排、再利用等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证及监管,为进行绿色采购奠定好法律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对于非国有企业,要加强政策引导,给予一定的正向激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则需要加强规范,制定并不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逐步拓宽绿色产品市场空间。

相关文章
2019/03/14张冬杨:2019年物联网发展趋势
2018/12/28张冬杨:制裁背景下美俄贸易额不降反升值得思考
2018/12/26改革开放40年将制造业开放进行到底
2018/08/28毛涛:打造绿色供应链应避开三大误区
2018/08/28毛涛:如何发掘优秀的绿色供应链企业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