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涛: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法律保障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7年2月14日 | 点击(43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现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工业,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而且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从一定程度上讲,工业绿色发展的步伐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要求供应商及其产品在环境方面的管理,亦即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中,其目的是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为规范企业行为,除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外,也应高度重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调动企业特别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以企业管企业,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发挥绿色采购的作用,对上下游相关企业提出环保要求,有助于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表明,在全球15种大宗商品的交易中,生产商约10亿家,其中300—500家供应链企业大约控制着70%的市场。简言之,调动企业,特别是龙头制造企业、大型零售商及网络平台等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供应链传递激励效应,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企业遵守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甚至督促企业高效节能减排。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立法现状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法律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调动企业参与,提供判断上下游企业行为是否绿色的依据,并提供相关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规范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立法,但是不少法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已经调整到绿色供应链相关环节上的企业行为,对于开展此项工作起着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依据法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评价型法律规定;另一种是引导和保障型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规定属于前者,主要提出相关环境保护要求。此外,企业可以法律规定为基础,与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商,提出更高的环境保护标准,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参与此项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惩处违法行为等保障措施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法律保障的建议

  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国家已经进行了积极引导,近期出台的《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都将打造绿色供应链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但与法律相比,政策存在着普遍约束性弱、强制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为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有必要发挥好政策与法律的互补作用,在推出政策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相关立法。

  完善法律体系。由于绿色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设计、生产、采购、销售、物流、消费、贸易、回收再利用等多个环节,以及设计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消费者、回收商等多方主体。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效果都会对全局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综合性法律政策和单行法律政策相配套,支撑性标准较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在继续推出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将一些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逐步完善相关立法,对政府部门职责、企业的权利及义务、保障机制等进行系统规定,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以便调动更多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完善标准体系。在环境保护类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标准起着重要保障作用。然而,绿色供应链究竟是上下游企业都要达到法律规定的环保要求,还是都要高出法律要求呢?关于此问题的理解,还存在着广泛争议。为此,需要尽快出台一部标准,统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补充,其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杠杆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采取节能环保措施。现阶段,我国企业超过法定标准使用能源资源和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立足社会现实,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的思路。现阶段,建议以现有法律要求为据制定标准体系,上下游企业若都符合法律规定,这类企业应属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于高于法律规定节能减排指标的企业,可以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标杆企业。随着社会中环境违法现象的减少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熟,应提高相关评价标准,只有高于法律规定环保要求的企业,才可以认定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进行正确引导。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其绿色转型意愿不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大多会增加上下游企业的节能环保投入,产品或者零部件虽然会更绿化,但是生产成本往往也会随之增加。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需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拓宽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供应链条上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的企业,应进行绿色信贷、税收减免等正向经济激励,补偿其额外的环保投入。同时,还要加强环境监管,严厉处罚环境违法企业,彻底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

(原文发表于《学习时报》2017年2月8日)

相关文章
2019/03/14张冬杨:2019年物联网发展趋势
2018/12/28张冬杨:制裁背景下美俄贸易额不降反升值得思考
2018/12/26改革开放40年将制造业开放进行到底
2018/08/28毛涛:打造绿色供应链应避开三大误区
2018/08/28毛涛:如何发掘优秀的绿色供应链企业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