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加快绿色制造步伐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9年9月11日 | 点击(3892)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发展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发展在为我国乃至全球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减少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才能加快我国绿色发展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实施绿色制造是大势所趋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但在此过程中,带来了较高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从能源利用看,制造业是“主阵地”,消耗了超过60%的能源。为减少能源消耗,我国大力推进节约能源和能效提升工作,仅“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对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的贡献度在80%以上。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总体能耗水平依旧偏高,特别是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平均能效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资源利用看,制造业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仅水资源消耗量就占全国的1/4左右。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制造业高速发展需求,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天然橡胶、铜、镍、铝土矿、铅锌等工业原料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从污染排放看,制造业在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超过全国的70%。从一定程度上讲,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对待与制造业发展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经验,应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标准引领和市场激励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集约集聚发展,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新兴产业,推动能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这样可以逐渐降低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

  二、实施绿色制造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等一批政策,推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然而,制造业绿色转型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企业参与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参与工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比如环境税、碳排放交易等,但主动延伸企业社会责任并开展绿色实践的国内企业并不多。为打造绿色制造典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重点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组织创建409家绿色工厂、264种绿色设计产品、46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不少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绿色工厂,创建热情较为积极,但对于打造绿色供应链和生产绿色产品的关注却严重不足。这是因为部分企业对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存在理解偏差,一些企业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解为绿色采购,一些企业将其等同为绿色物流。

  成本相对较高。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减少生产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为实现该目标,在工业品生产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进行生态设计,采购绿色物料,优化生产工艺,购置更为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开展回收利用或者再制造工作。实践中,节能会受到企业青睐,因为企业可以和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共同分享节能收益。与之相比,开展污染治理、回收利用等工作往往会增加企业额外支出。毋庸置疑,通过绿色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产品会更加绿色。然而,相关绿色投入也会通过产业链逐级向下游传递,最终到达终端产品并体现在其销售价格上。为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对绿色制造典型企业的支持,但获得支持或奖励的企业只是少数,广大企业参与绿色制造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相关标准缺乏。绿色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企业、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消费者、回收企业、再制造企业等多方主体。要通过制定相关标准,为企业提供发展范式,但绿色标准体系构建并非易事。生产环节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有必要以该环节为重点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同时,还需要完善与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物流、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相关的辅助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与绿色制造相关的标准散见于能源资源利用、污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控制等领域,严重缺乏综合性标准,导致大多数企业对于绿色制造的理解存在偏差,相关工作难以推进。判断企业是否满足了绿色要求,至少应从相对性和综合性两个角度来判断。从相对性看,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就时间而言,在特定时期内,某种生产工艺或者装备是绿色的,但是随着技术水平提高和新工艺、新装备出现,传统工艺和装备很有可能进入淘汰目录,企业只有改进工艺和装备,才能满足绿色要求;就空间而言,在相关行业中,企业只有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才可以称得上绿色。从综合性看,不能仅看一两个指标,需要综合考察与绿色制造密切相关的环保、用能、用水、用材、用地、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以及对于上下游的带动作用,这样才更加全面。现阶段,由于我国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还难以有效引导和规范相关实践。

  三、打造绿色制造的“河南样板”

  近些年,河南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出台了《河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企业参与绿色制造的热情不断提高。下一步,河南应立足制造业发展实际,以绿色制造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突破口,逐步营造氛围,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绿色制造的“河南样板”。 积极营造氛围。除政府引导之外,还需要发挥地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大力宣传绿色制造理念及相关政策,逐步营造氛围,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为尽快提高河南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应重点加强对企业较为陌生的绿色供应链的宣传及支持力度。应重点引导龙头制造企业、大型零售商、大型购物平台打造绿色供应链,依靠它们的行业影响力和带动性,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产业链绿色化水平。

  完善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按照《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要求,组织编制与绿色制造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国家层面标准制定周期长,而且较为宏观,因此河南应率先出台地方性绿色制造标准。在制定标准时,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现阶段,重点构建以污染排放、节能等强制性标准为主,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推荐性标准为辅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随着绿色制造实践成熟,逐步扩大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并提高要求,确保产业持续健康绿色转型。与此同时,统筹好现有节能环保标准实施,确保各地市标准的统一性,避免出现源于标准要求高低差异,而引发的重污染和高耗能企业跨区域转移问题。 完善激励机制。为调动广大企业参与绿色制造的热情,除加强宣传外,还需要健全市场化管理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正向激励。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给予绿色生产企业持续的政策激励,特别是加大税收减免以及放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审批门槛,使企业从绿色制造实践中受益;另一方面,从消费侧发力,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重点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制定绿色产品清单,对政府部门提出明确的绿色产品采购比例要求并进行考核,对于其他主体的采购进行引导和激励,逐步拓宽绿色产品市场空间。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18年8月17日版)

相关文章
2019/09/11白旻、江道辉:5G时代,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2019/09/11毛涛:以法律政策助力工业绿色发展
2019/09/11毛涛:电商绿色供应链助力消费升级
2019/09/11毛涛:我国绿色供应链实践步伐日趋加快
2019/09/11毛涛:谈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最新文章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
2023/05/12中国企业时隔三年重返莫斯科国际通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