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全球化制造价值链中的“中国制造”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喜文
iPhone6产品包装内一如既往地写着“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意即,“Apple在美国加州研发与设计,在中国组装生产”。众所周知,除了极少部分之外,大部分产品或零部件都不是Apple自己生产的,而是组合了全球各类最佳供应商的零部件,组装后向消费者推出iPhone、iPad等商品。
那么,iPhone是“中国制造”还是“美国制造”呢?恐怕都不是。按照这种网络化全球制造模式,“中国制造”只是最终的装配车间而已。
组装iPhone只能赚到8美元
另据美国市场分析公司IHS公司2013年9月的报告显示,iPhone的最终组装是由富士康等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完成的。但是,最终组装工序的附加值,在iPhone5s(16GB)制造成本的198美元中,只有8美元。其余的190美元零部件由其他国家的企业分享了设计、制造等环节开支。
据日本媒体报道,iPhone6中,不少零部件是日本企业提供的,如摄像头来自索尼公司、液晶面板由夏普公司供应、高频零部件来自村田制作所或TDK公司、LED背光模块则由美蓓亚等提供。
其实,与iPhone一样,全世界有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中国制造”的含义,渐渐只是最终组装的所在地,其中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别人在别的地方生产,或者产品由别的企业研发设计的,与中国制造产值似乎没有直接关系。
制造价值链的网络全球化
全世界各国是怎样联系,如何打造网络全球化价值链的呢?恐怕这是一项很难开展的调研。但是,确有一些机构开始推进这项研究工作了。例如,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世界贸易机构(WTO)共同推出的TiVA数据库就是其中一例。
2013年5月公布的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电子与光学设备,中国总出口额中的43%是由其他国家进口的零部件的再出口。同样,韩国总出口额的47%,泰国总出口额55%,越南总出口额64%亦为再出口(图1)。
这些数字中,还不包括外资企业在境内工厂所生产的零部件。以日本为例,只有纯粹是日本企业在日本境内生产的向中国出口的零部件,组装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中,才被计算入再出口额内。有专家估算,中国制造的附价值(100%-43%=57%)大概还会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工厂所生产的。
也就是说,网络制造的全球化时代,从最终产地这个信息中,是看不出哪个国家对某个产品的价值贡献度的。
图1 电子与光学设备境外生产占总出口额的附加值比率
数据出处:OECD-WTO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2013年5月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