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贬值无法带动日本制造业繁荣(下)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5年1月16日 | 点击(2475)

  译自:【日本】http://business.nikkeibp.co.jp/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张瑞婷

汽车制造并未在日元贬值中获益

  如今日元汇率下跌,人们很容易想到最大的受益者是一直在国外市场占据竞争优势的日本汽车行业。比起其他国外汽车厂商,2012年下半年日元开始贬值,为日本企业打价格战赢得一定优势。

  不过,汽车业的贸易收支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却并没有大幅改善,这又是为何呢?


图6 汽车整车与汽车零部件出口数量变化

  直接的原因就是“出口汽车的数量没有增长”。图中为近年汽车整车与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数量变化(分别将1988年汽车出口数量和1998年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量设为100)。

  首先可以看到,与20年前相比,日本目前的汽车出口数量几乎完全没有增加。在金融危机之前,日本的汽车出口总量要比现在多50%。然而,在金融危机后出口额急剧下滑,仅为之前的二分之一。即便当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也很难乐观地预期汽车出口数量能够回到之前的峰值。

  当然,这其中的影响因素也包括在广场协议后,受日元大幅升值以及日美贸易摩擦影响,日本的汽车产业开始将生产基地扩展到世界各地。在次贷危机之前的泡沫繁荣情况下,日本汽车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国外生产基地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大规模增长,超出部分的生产需求都转移到了日本国内生产车间。可以说,当时的出口数量不过是数额虚高。当时的日本国内汽车生产车间人手不足,因此经常出现车间连续运转,工人疲劳加班等现象。

  日本汽车厂商也从次贷泡沫时期的供需异常中得到了经验教训,从而建立了全球化下的“自产自销”的生产结构。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汽车市场已经没有大幅扩大的可能,伴随着制造业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各大汽车厂商也应开始重新探讨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方式。

  因此,很难说日元汇率下跌会给日本国内汽车产业带来繁荣。相反的是,因日元贬值带来的能源成本上升,对国内汽车生产带来了更大打击。日元贬值反而很可能造成日本国内的制造业陷入另一重困境。

日本制造业生产模式亟待转变

  上图的数据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汽车零部件”出口呈现增长趋势。在汽车成品出口额没有增长的同时,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数量尽管在金融危机时有所下降,但之后不仅出口数量平稳恢复,且目前已经大大超过了过去的最大值。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出口产品多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以及日本中小汽车零件制造商难以在国外开设工厂等。

  这种“汽车零部件出口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或许能从侧面反映出日本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前景。

  以汽车制造为例,将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放在日本国内生产,其他部分的生产制造则放在距消费市场更近的工厂进行生产组装,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汽车都存在着不同的安全标准,而汽车成品的运输成本也相当高。日本向中国等地出口零部件,在当地进行组装后将汽车成品运送到其他地区”这一出口模式,目前已经成本日本汽车产业的常态。

  然而,如果今后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扩大,目前的汽车生产模式,即“重要零部件由国内制造,汽车组装则放在消费市场附近进行”的生产模式有可能发生巨大转变。有人甚至提出,今后或许“无需再由新兴国家进行汽车组装”。

工业机器人大国日本很难再维持优势

  图中为主要制造大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如果仅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是毫无疑问的工业机器人大国,在制造业上也拥有着自动化生产的竞争优势。


图7 主要国家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

  然而,日本的制造业能否一直维持着这种先行者的优势,也许正处在一个紧要关头。笔者曾经参观过一家日本工厂,尽管是已有相当长历史的老工厂,但自动化水平极高,整个车间几乎见不到一个工人。虽然被称赞“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但工厂负责人却表示,“事实上工厂由于泡沫经济时期在自动化方面投资过剩,如今的生产只能在当前的设备限制下运行。如果能全部引进新设备,便可以减少很多费用负担,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

  这家工厂在同类企业中业绩良好,在股市中也被看为“绩优股”。即便是这样的绩优股,也因为过剩的自动化投资受到限制,导致企业生产处于一个僵化的状态。这种弊端在率先引进工业机器人的其他工厂企业中也十分多见。由此看来,即便日本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高于其他国家,其效率与数量却远不成比例。

自动化生产使得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

  从图7中可以看到,2005年以后美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急剧增长,这又代表着什么呢?

  笔者曾走访过大量的工厂,发现无论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车间生产也不能完全脱离工人运转。但工厂通过发展自动化生产,人工成本确实大幅减少。因此,一旦自动化生产被普及后,决定自动化工厂选址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转变为能够提供生产所必须的“稳定且低价的水、电等基础设施”。

  也就是说,新兴经济体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将生产基地建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发达国家将更具优势。日本可以学习特斯拉公司,将电动汽车的组装工厂以及大型蓄电池生产放在美国国内。而最近,美国也出现了“制造业回归国内”的趋势。

  这样考虑的话,如果台湾鸿海公司将生产过程自动化,那么组装工厂的最合理的选址就是在美国,其原因就是美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就连智能手机使用的中小型液晶屏,也开始考虑将生产工厂设在美国本土。而美国政府,也理应支持高度自动化的本土零部件生产工厂以及成品组装工厂的建设。这些或许就是2005年后美国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

  不可否认,日本的制造业如今仍保持着优势地位。但是,在这股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的趋势中,国际竞争环境也在改变。时间将证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能极大改变目前的产业链。

  过去制造业中的组装过程一直依赖于新兴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因此投资资金不断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国家,但随着今后制造业逐步回归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资金需求将变得更强烈。

  结果可能使得发达国家的货币升值,新兴国家的货币贬值。尤其是在美国,一旦制造业全面回归本土,将导致资金需求旺盛,货币利率增高。这样一来,将彻底形成美元升值,新兴国家货币贬值的结构。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为了摆脱通货紧缩而实行了货币宽松政策,导致日元贬值。假设日本今后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美国和日本的利差维持不变的话,将形成日元贬值美元升值的结构。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出口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日元贬值只会对日本国内生产工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日本的制造业不应当为日元贬值而欣喜,事实上他们正在面临一个艰难的考验。

  (完)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