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软件产业的变迁
译自:日本国际大学GLOCOM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喜文
软件产业的分水岭
1955年,世界首个软件公司在美国诞生。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软件市场迎来了新的转变期。软件提供的大多信息处理功能渐渐过渡到网页上,开源软件进入了普及期,而SaaS(软件即服务)也呈现出了崛起之势。软件产业已经超过了“软件系统是否要外包开发?”、“开源还是闭源?”、“收费还是免费?”的探讨,软件产业的未来发展蓝图被重新改写。
那么,作为高科技产业之一的软件产业未来还会持续发展吗?还是会出现创新性破坏,致使传统软件产业衰退,而诞生新型产业?或者就像嵌入式软件那样,软件产业会消失而仅仅成为某个产品或行业的一部分?
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认为,软件的长期发展趋势有三点:①商品化、②网络化的协作、③SaaS,软件将从“产品”变为“过程”。
确是存在一些商品化的程序或者控件等软件产品。但是,还有一些未商品化的软件,例如Amazon与Google的根据用户输入而动态响应的网站系统。他们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过程”。微软的Word或许在10年后还会被使用,但是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类似Amazon、eBuy那样的不断更新的网站功能,应用软件将无法彻底发挥其功能。软件企业的业务中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征——新范式支配下的业务。
一般而言,软件产业的历史可分为分拆、模块化、开源化、商品化等几个阶段。但是,随着网站与SaaS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产业进化的方向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日本软件产业相对于软件产品更擅长企业定制软件,相对于模块化更擅长整合化,所以奥莱利的预测或许让日本软件产业感到鼓舞。
美国软件产业与美国国防部
如果将软件公司定义为“进行计算机程序开发的企业”,那么世界上首个软件公司是由埃尔默·库比什与约翰·谢尔顿这两个前IBM员工于1955年在美国成立的计算机用法公司(CUC)。该公司在1960年上市,1967年员工人数超过700人,但是70年代末期遭遇财务危机,于1986年宣告倒闭;1956年兰德公司(Rand)组建了独立的非营利公司——系统开发公司(SDC)与CEIR;1959年通用自动电子计算机(Univac)的原7名程序员成立ADR研究公司;在航空产业计算机经验丰富的两名技术人员在同一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公司(CSC),10年后雄踞行业榜首。
上世纪60年代末,因无需太多创业资金,所以在美国软件企业相继诞生,快速增长到了2000多家。但是,美国政府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软件投资总额中,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的不过是一小部分。市场领军的是SDC等有代表性的非营利企业或大学,然后是结合硬件搭售的计算机厂商。独立软件公司没有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角。
转机发生在1969年。这一年,IBM在与美国司法部之间在垄断法判决中败诉,开始分拆硬件业务与软件业务。由此推进了软件的收费化,也使得软件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快速地发展起来。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美国国防部。当时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的软件需求占到了85%,相对于半导体等其他的军民两用技术,软件显示出了军需比率极高的特征。美国国防部联手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开发了许多高端软件。也就是说,美国在产学官铁三角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了高端软件技术的研发、培育了独立的软件产业。主要成果包括半自动地上防卫系统(SAGE)、各种分时系统、COBOL语言、BASIC语言等。
美国政府在1960年开发出COBOL后,第二年在政府采购的条件中随即包含了COBOL,加速了计算机企业的产品化。COBOL作为办公处理的标准语言普及到了全世界。美国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技术研发的支持上,还承担了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对于美国软件产业来说,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如今仍然是较大的需求者。同时,在事实标准的确定与新应用领域的开拓中,美国政府机构也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日本的软件与NTT公司
日本首个独立软件公司的诞生要比美国晚11年。日本人大久保茂在1966年8月创办了计算机应用公司(CAC);2个月后的10月由富士通、日立、NEC、日本兴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国家软件公司——日本软件;1969年,除了日本EDP、日本计算机系统等独立公司之外,计算机厂商的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
当时,前8家独立软件公司的营业额中,政府业务均不到6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1966年至1971年实施的首个大型项目“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开发”,除此之外的纯粹政府需求比率只有25%。日美政府在软件系统的需求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日本最大的需求者是1968年开始启动“DIPS”计算机项目的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但该公司的程序开发并不是外包给软件公司,而主要是由共同推进DIPS研发的NEC、富士通、日立来承担。NTT的项目不仅对日本国产硬件,也对日本软件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是定制开发,所以其技术并未公开,但是据称“当时构成数据库原型的文件管理技术已经与美国处于相同水准”。
在计算机厂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国家软件公司却以失败告终。日本政府6年间为日本软件公司提供了30亿日元资助资金。资助终止后,日本软件公司曾经希望通过软件销售来进行公司运营,自负盈亏。但是,由于劳资纠纷严重,大型项目终止后,资金流转出现困难,国家软件公司于1972年12月宣告解散。可以说,日本软件产业的初期政策与美国不同,相对于培育独立的软件产业,更注重提升计算机厂商的技术能力。
日本通商产业省的软件产业政策
日本通商产业省将独立软件产业视为政策对象是在1970年。7月,该省的电子工业课重新划分为负责计算机产业的“电子政策课”与负责软件产业的“信息处理振兴课”。同时公布了《关于日本信息处理振兴业务协会的法律(IPA法)》,并于10月设立日本信息处理振兴业务协会(IPA)。之所以如此,当时日本政府认为赶超IBM是最重要课题。1971年的《振兴特定电子工业以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置法(机电法)》制定后,日本政府将6家企业分为富士通与日立、NEC与东芝、冲电气与三菱电机等三个集团,5年间对它们进行了650多亿日元的资金援助,快速发展了国产计算机设备。1974年日本国产计算机设备成功后,日本政府才推进外国计算机企业的资本贸易自由化。1976年软件相关资本等也开始迈向完全自由化。
1977年11月,实现国产化的6家公司晚于IBM 8年也开始进行硬件业务与软件业务的分拆。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促进机械信息产业高级化临时措置法(机情法)》。6月,以促进通用软件的销售与收费化为目的,成立了“软件流通促进中心”。但是,日本一直没能推进通用软件的销售。大型机上的软件产品大都来自国外进口,日本国产软件能够销售的也只有富士胶卷公司以内部使用为目的而开发的,后来被Software AG(现BeaconIT)销售的自动应用管理软件“A-AUTO”。可以说,日本软件产业的特征主要是外包开发的软件较多,进口软件产品进行销售,自主开发、产品化则非常少见。
经济泡沫破灭后的1992年,日本软件产业的危机感顿时高涨。日本通商产业省的专家委员会在同年12月公布了《紧急提示:软件新时代》,提倡尽快调整重视硬件的传统方针,敦促调整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结构。为了摆脱以“人月”为单位的按照技术人员工作量来计算软件费用的模式,日本政府强化了以培育软件产品与系统集成服务为目的的政策(表1)。但是,此后的15年,直到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市场变化与日本的战略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软件市场上推进的一直是模块化式的发展。卡利斯·鲍德温(Carliss Y. Baldwin)认为IBM在1964年发布的模块化设计的System/360是首个计算机。因为(如图2所示),它首先采用操作系统等概念定义了“大型机时代”的计算机关键技术。但是,模块间接口还只停留于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共享层次。而“个人电脑与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处理器为Intel,操作系统为微软,数据库管理系统为Oracle等,在每个模块都崛起了专业企业,IT产业本身也向模块结构转变着。
没能紧跟这一变化的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大型机时代”以IBM与DEC为代表的美国东海岸是技术与IT业务的发源地。但是,“个人电脑与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其领导权开始转移至美国西海岸,尤其是硅谷。IBM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采取了大规模重组,DEC也收购了康柏。在赶超IBM的路线下,高度依赖大型机的日本计算机厂商的业绩在当时无一例外得出现了恶化。
每个模块都存在专业企业。设计成企业间可共享接口的计算机系统因不对用户加以限制而被称为“开源系统”。IBM通过将市场转向开源系统夺取了领军地位。其过程包括向Linux投资10亿美元、500多个自主软件专利的开源化等,先于竞争对手采取了致力于开源的举措。从企业内向企业间开展合作,还重视将创新的发源地转移至以技术人员为主要组成的开源社区。
尽管日本企业有一些优秀的软件技术,也出现了松本行弘开发的“Ruby”世界级编程语言,但是没能开创出更多新的业务。应该从节约维护成本与技术继承发展的两个角度考虑,将一些拥有专利的技术推向进一步的开源化。同时,也应该重视来自开源社区的创意和建议,为技术开发与发展提供宝贵参考。
同时,按照奥莱利的预测,只有不断推进软件服务化,引导程序从“产品”向“过程”转变,才是软件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