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深陷困境企业纷纷考虑产业转移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喜文
日本的经济在二战之后到1990年之前,实现了高速增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型经济体。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50年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但到1990年就跃升至美国的90%。不过这种喜人之势却出现逆转,到2010年,日本人均GDP下降到了美国的76%。尽管如此,2010年日本人均收入37500美元,中国为3800美元,仅是日本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
日本经济在1968年首次超越前西德,从此占据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长达42年。
一、日本经济面临“六大困难”
2011年对日本经济来说,可谓是一个“多难之秋”,正当经济形势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着利好方向发展的时候,却遭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3·11”日本大地震。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核辐射。地震+海啸+核辐射三合一,“立体”式冲击了日本,使得日本东北地区的工业设施严重受损,日本政府估算此次大地震的损失超过16~25万亿日元(约1.3万~2.1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大规模的打击之下,经济复苏似乎很遥远。一些日本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日本经济可以形容为“行走在泥泞的路上”。
第一大困难:日元升值。事实上,日元升值正深刻影响着日本制造业。日本制造业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日元升值肯定会对商品的出口造成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日元每上涨1元(实际上1日元只不过是人民币约7分钱),将对丰田、本田和日产造成超过1000万美元的损失。
第二大困难:电力不足。日本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而日本制造业等工业用电的三分之一依赖核电发电,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致使日本的工业用电发生了严重短缺。
第三大困难:高额的法人税。日本政府认为未来五年的灾后重建费用至少需要10~12万亿日元(8千亿~1万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在受灾地区投资建设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太阳能与风力发电设施。为了筹集灾后重建费用,就需要增加政府收入;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就需要对企业增加税收。这样一来,日本企业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第四大困难:环境政策。日本作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发达国家表率,曾发起过《京都议定书》,承诺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这也束缚了日本工业的产能。
再加上日本社会中劳动者加班时间以及福利制度等管制严格、日本与主要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难以为企业打开更多的国际市场。所以,日本产业界叫苦不迭,声称在当前形势下日本经济面临着“六大困难”,即日元升值、电力不足、高额的法人税、环境政策、劳动管制及自由贸易谈判进展迟缓。
二、日本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将成为趋势
日本大地震还震断了汽车、半导体等日本企业的产业链,也暴露出了产业链的脆弱。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虽然制造业的零部件供给已经部分复苏,但是大地震的创伤仍挥之不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汽车、半导体、食品加工等制造业纷纷调整产业链布局的全球战略、重新规划生产资源的合理分配。出口企业纷纷考虑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产业空心化呈现出加速之势。
在“六大困难”之下,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已经失去了有利环境、失去了发展空间。因此,日本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使得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速度加快。日本企业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日前实施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5%的日本企业担忧国内产业空心化,特别是精密机械、电气机械和汽车行业更为明显,甚至有35.2%的企业打算转移至海外。产业空心化不仅将导致日本国内失去大量就业机会,还有可能造成日本国内基础零部件生产被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商所取代的局面。
三、亚洲地区纷纷开展对日本企业的招商竞争
关注日本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国。
今年4月,韩国政府明确传达出信息:“向日本政府非正式提议,并提出让因大地震停工的日本企业的工厂转移至韩国”。韩国一直致力于进一步发展汽车与电子产业,对于韩国来说,能够招商到日本的零部件厂商则是一条产业发展的捷径。据称,韩国此前已经为日本企业专门建设了工业园区。
大地震后,亚洲各国对日本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都较为频繁。据4月14日的日经新闻报道,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为吸引日本汽车、电子厂商,纷纷研究并推出了新的优惠政策;越南北宁市事先面向日本中小企业建成了厂房,计划以租赁形式吸引日本企业入住;孟加拉国也与一些日本汽车厂商联系,询问是否有意在孟加拉国建设工厂。日本企业也显示出了极高的兴趣。孟加拉国政府无疑希望用日本的技术替代当地的老式车型,而日本汽车厂商则希望孟加拉国成为零部件的一大生产基地,或者可以转移在日本生产利润极少的小型汽车的生产。
四、日本企业将重新定位中国生产基地的重要性
其实,日本一些代表性制造业企业几乎都已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但是,这些生产基地几乎都没有“研发”功能,只是承揽日本总部简单的组装工作,起到一个补充性的作用。本次大地震,快速让日本企业对中国生产基地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制造业来说,产业链的布局一般会考虑其产品所销往的市场。长期以来,日本企业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美国,正因为如此,日本企业围绕对美国出口的产业链布局中,只是把在中国等亚洲地区创办的生产基地视为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基地。但是,目前对日本来说,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已经变为了中国。
同时,对于日本的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来说,中国只能称作是其产品的组装基地。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日本企业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将关键组件等高端产品制造保留在了日本国内。而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日本东部地区接近东京首都圈,加之劳务成本与土地租赁费用相对低廉,是日本国内生产高端部件的重要基地。
本来,实现制造业零部件采购多源化才能保障产业链的稳定。但是,为了谋求产业链的效率与低价格采购成本,制造业零部件采购已经被不断集约化。受灾的日本东北地区虽不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地,但由于它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受大地震影响零部件的供给才一度被切断。
可以说,日本大地震之后,主要制造企业的零部件生产与采购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各汽车厂商纷纷计划加大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许多半导体厂商也计划将高端零部件的生产陆续向中国转移。
对日本企业来说,之前它们只不过把在中国创办的生产基地当作一个补充性的生产工厂。但经历本次大地震之后,可以说中国将成为核心的高端零部件制造基地。为此,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始纷纷调整生产体制与产业链布局。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企业将重新认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的地位、重新研究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战略,中国也将迎来更多的对日合作机遇。
五、日本转移高端制造业过程中顾虑的是什么?
日本企业在技术上一贯以“保守”著称。尽管日本企业因此会对产业向海外转移有所顾虑,但其海外转移将是大势所趋。
向我们上面分析的那样,本次日本进行的主要是高端制造业的转移,转移的目的与以往不同。而高端制造业之所以叫“高端”,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性、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上。所以,中国在对日招商的工作上,应该与过去吸引外资的传统做法有所不同,要积极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消日本企业的顾虑。此外,中国还是日本产业在海外最大的市场,这也是一种优势,中国要利用市场的优势给日本产业界压力,在承诺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迫使他们把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来。
六、“发展中国家化”的日本
日本政府于今年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786万亿美元,日本则为5.4742万亿美元。日本承认2010年已经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让位给了中国。也因此,日本政府正在大幅削减对中国的发展援助和贷款。
日本不仅仅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让位给了中国,而且还有两个方面正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化”的姿态。
第一,用电短缺。“极少停电”这一日本引以为豪的电力行业已经是过去时了。震后,日本的电力供给陷入了极度不稳定的状况。如果将生活基础设施的充足与稳定性视为评价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准,那么如今疲于应对电力不足与大规模停电的日本东部地区的供电情况或许可以说与发展中国家并无二样。
另外一点主要体现在,日本多个核电站因事故停止运转,为了维持工业生产,日本不得不依赖排出大量温室气体的火力发电。因此,难以实现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4月5日,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政府将请求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例外来对待”。日本政府称:“年底在南非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7次缔约方大会(COP17)中,日本因地震不可抗力无法实现目标,将请求作为例外不受责罚”。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所有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肩负“共同责任”,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在历史上,因为工业生产而过多排放过二氧化碳的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就是发达国家要用更高数值显示减排幅度,并有义务实现减排目标。因此,“请求按照京都议定书的例外处理”是指日本不希望被列入发达国家范畴,而希望将其列入发展中国家范畴来对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日本资本、技术实力强大,两国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日本经济在没落,但其制造业纷纷希望向外转移却给了我们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机遇。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