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比较优势分析(中)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王喜文
印度最大的资源是人才
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提出“印度最大的资源是人才”,重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了理工科教育。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制定了“2020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并提出“头脑立国”(最大的资源是头脑)口号。21世纪的ICT时代,印度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支撑其“世界IT基地”的重要支柱。
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需要长期的教育投资。印度独立以来一贯坚持发展教育,特别重视培养高技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教育的成果支撑了印度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消费群体,扩大了印度国内市场需求。印度国民人均收入(GNI)从10年前的400美元,上升至700美元(2005年)。在印度,支撑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数量约为2亿左右。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印度与依赖外需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相比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其经济独立性较强。
在人力资源方面,印度2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人口构成以年轻人为主,未来劳动人口较多,老龄化人口较少(人口红利期)是印度的一大竞争优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3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国家(表2)。
印度人一般表现为计算能力或者理科较强。印度独立以来的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一贯重视数学、理工等专业教育。广泛使用英语,也对印度ICT时代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尽管印度的国语是印地语,但是英语也被视作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设置英语课程,而且医学与一些理工类高等院校几乎全用英语授课。
就培养支撑“头脑立国”的优秀技术人员而言,印度理工学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最早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IIT现在在印度有七个校区,每年从30万考生中选拔5000人,现在共有2.5万在校生接受精英式教育。IIT是在印度独立后不久的1951年,由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在英国占领印度时代的难民营上开设的。迄今为止,该校毕业生总计达到40万人。毕业生不仅活跃在美国等国外著名ICT企业和研究机构,如IBM、微软等跨国企业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而且也引领着印度国内的信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
另外,移居国外的印度技术人员很多,在印度经济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很多印度技术人员回国创办IT企业。这些印度IT企业承担欧美企业大量的软件开发项目,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同时也在扩大。TCS、Infosys、Wipro等三家公司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拥有7~9万名技术人员,最近也开始进入日本、我国等亚洲诸国的市场。
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UNCTAD)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转向服务业》中列举了印度企业的软件开发与出口、BPO业务承接、欧美等跨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印度的ICT与BPO投资等的新动向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印度这些领域上的吸引外资、发包基地,正在不断壮大(表3)。
一直以来,印度吸引外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BPO承接案例也不断增多,备受关注的微软操作系统的开发也有印度IT企业参与。另外,印度还正在从呼叫中心等单纯BPO业务,向更深层次、高附加值的专业业务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方向发展。
印度的IT产业或者IT应用服务(ITES:IT Enabled Services)产业不仅限于软件开发、BPO承接、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等的硬件生产,还包括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最近通过与IT技术相融合,医药产业与生物技术等新的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这一产业的新药开发与通用制药产业等不断吸引更多的外资,特别是凝聚世界顶级医疗机构及其服务的医疗商业——“医疗旅游”异常红火。这类医疗机构主要以阿波罗医院(钦奈)、Fortis医院(新德里)为代表,印度政府计划每年为20万人提供医疗签证。
ICT时代竞争力的支柱是从事软件开发等工作的优秀技术人员与科技工作者。除了具备优秀的软件人才之外,软件行业也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软件开发非常适合印度。另外,软件行业发展还不像制造业那样需要巨额投资、零部件产业等产业集群、生产经验积累等条件。只要有“头脑”与计算机,就可以进行,其成果可以通过网络通信,24小时内随时发送给国外客户。印度地处欧美中间,他们灵活安排欧美企业的夜间时间的工作,每年能够安排730个工作日的业务。于是,印度“头脑”在21世纪开花结果,开始引领世界ICT潮流,带动全球化进展。“我们会议室的这个屏幕可能是亚洲最大的,它是由40块数字屏幕拼到一起的。Infosys可以通过这个超大屏幕召开虚拟会议,让全球供货链的每一个关键成员都能随时参加会议,所以美国设计者们可以同时与印度的软件程序员和亚洲的制造商一起商谈项目,我们坐在屏幕前就可以和纽约、伦敦、波士顿、旧金山的合作伙伴进行实时对话……”这是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的首席执行官奈里卡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对自己公司全球会议中心的描述。
印度的“改革开放”
印度IT产业兴起于1980年,在印度独立以来的产业振兴上具备特殊背景。
1948年印度独立之后,国家经济发展采用了较强的宏观调整政策。目标选择为“混合经济”,印度政府赋予了公共部门较强的权限,民间产业大多是在产业牌照等管制下成长的。
另外,印度经历过殖民地过程,曾经将经济自立作为发展目标,对吸引外资有着严格的限制。
1977年印度政府加强“印度化”政策,要求持有多数股份的跨国企业降低出资比率,减少股权。要求IBM将出资比例下调到40%以下,结果导致其从印度撤出。虽有这一特殊背景,但印度的计算机与软件开发、产业发展却顺风顺水。由于是新型产业,印度政府管制相对放松。结果,诞生了Infosys与Wipro等如今的大型软件企业、上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推出信息技术产业振兴政策,90年代受益于发达国家企业快速发展与美国IT热潮,印度迎来了大量BPO业务,使印度IT产业发展到了世界级规模。
因为经济上管制较多,印度常被讽刺为“认证国家”,给人以官僚主义横行的特色。而真实的一面是,印度从钢铁到汽车、或者人造卫星都实现了国产化。
但是,由于印度极端的进口替代政策,使得印度商品脱离国际竞争,其竞争力较弱,国际收支持续赤字。再加上巨额的公共部门开支,使得财政赤字不断增大,长期的两大赤字使印度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让这一状况得以转变的是1990年的经济危机。那一年,海湾战争爆发,石油进口价格飙升,中东地区走出去的外国务工人员向国内汇款减少,印度仅存两周左右的进口替代品,深深陷入外汇危机,几乎走在违约边缘。危急之下,1991年成立的拉奥政府,接受IMF与世界银行的支援,谋求通过新经济政策(NEP:new economic policy)重建财政体系、重振产业发展。
该政策完全不同于印度一贯的统治经济,而以市场为导向,旨在进行经济改革。新经济政策由以下基本政策构成:
①废除产业认证制度与进口认证制度;
②公共领域向民间企业开放;
③开放直接投资(放松管制与吸引外资);
④开放国外贸易(降低进口关税、减少出口补贴等);
⑤银行制度与资本市场改革等。
这是从牢固的认证体制转变的第一步。印度政府大幅修改独立以来的政策,尤其是开放外商投资等政策,并设立了SIA机构,外商投资需要到该机构办理,该机构简称未变,但全名却已经从“企业批准秘书处(Secretariat for Industrial Approval)”变为“企业援助秘书处(Secretariat for Industrial Assistance)”,显示了印度政府积极招商引资的态度。
自那以后,这些政策方针一直延续至今。此后,1991年拉奥政府时期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在2004年执政,他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外资政策的开放还涉及到了物流与金融等敏感领域,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主要以IT产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其金额比我国要小,但每年接近200亿美元(2006年国际收支统计中对内直接投资额,我国为695 亿美元,而印度为169 亿美元)。因而,金砖国家之中,对印度的关注度日益高涨,只要其开放政策不变,那么全球企业对印度市场的参与还将扩大。
同时,印度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国际规模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年均仅1亿美元,而2006年却超过了96亿美元(表4)。除了能源资源之外,印度企业相继并购了以欧美诸国为中心的国外企业,涉及IT、医药用品、钢铁等产业。
(未完待续)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