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能效发展趋势(中)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2年9月14日 | 点击(1805)

  译自:2011年工业发展报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李苑

  三、全球和区域性的工业能源强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能源消耗上升,能源强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节将关注全球和各大区的工业能源强度方面发生的变化,后续章节将关注各产业部门发生的变化。

  全球趋势

  在1990年至1995年期间,全球工业能耗每年下降了0.3%,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有所回升,之后以每年3.8%的速度上升(图4)。在此期间,制造业增加值持续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3.1%。虽然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工业平均能源强度下降了26%,每年下降1.7%,但从中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阶段,1990年至2001年是明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6%,后来降幅每年稳定在0.2%。

  因此,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制造业增加值与工业用能出现了脱钩。这意味着以相对低增长的能耗生产出了相当多的附加值。自2001年以来,全球工业能源强度稳定在0.35吨油当量/千美元制造业增加值。

  不同收入群体的趋势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不论其发展水平如何,是否能源强度均出现了下降?一般来说,工业能源强度随发展逐步萎缩(图5)。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的平均水平,发达经济体的工业能源强度最低(0.2吨油当量/制造业增加值),紧随其后的是高收入经济体(0.4),中高收入发展中经济体(2.2)。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下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能源资源由低质量向高质量转变,这里未根据能源质量进行矫正。联合国工发组织(1991)在20年前报道了相关发展趋势,说明工业化/收入水平和工业能源强度长期相关。虽然前人研究发现收入与能源的使用之间呈线性关系,但本研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倒U型库兹尼茨(Kuznet)曲线(Cantore2010)。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工业能源强度是发达国家的5倍,但是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下降了46%(年平均下降3.4%),相较而言,发达国家下降了31%(每年2.0%)。在发展中国家中,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能源强度下降最多(58%和46%)。20世纪90年代,除了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以外,总量下降最快。1990年的石油价格震荡以及后续的复苏可能发挥了作用。尽管总量下降,不同经济体之间仍差异很大。

  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否会影响到能源使用呢?本研究提出以下模式:

  ·在工业化的早期和中期阶段,当能源密集型加工工业占主导,能效技术缺乏,低质量的燃料(如:煤)占主导时,总的工业能源强度高。

  ·在工业化的后一个阶段,工业结构由能源密集型的原材料工业转至一个能源强度较低的过程,即由“灰色”工业转向更绿色的工业,能效技术和燃料质量得到综合改善时,总的能源强度下降。

  ·在工业化的最高级阶段,随着技术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生产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以及气和电等更高质量燃料的使用,工业能源强度大幅下降。

  发展中经济体各区域趋势

  各区域间在工业能效上的差别很大,如每产出一个单位的制造业增加值,欧洲的发展中经济体所消耗的能源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4.7倍(图6)。一方面原因是工业设备陈旧。如今,在工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在不断改进。因此,新兴工业国家拥有更多更新的高能效设备。很多非OECD的欧洲国家,产能的一部分仍然是低效的、以煤为基础的能源密集型工业。能源强度最高的工业化区域是欧洲发展中经济体(1990年至2008年期间平均2.2吨油当量),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8)、南亚和中亚(1.6)。东亚和太平洋地区(0.9)、中东和北非国家(0.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0.5)的能源强度相对较低。

  1990年至2008年期间,欧洲发展中经济体、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的工业能源强度大幅下降。欧洲发展中经济体下降了56%,主要源于全方位的改进措施。这一地区是唯一一个经历了工业能耗下降(51%),而制造业增加值提高(11%)的地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工业能源强度下降了46%,工业能耗上涨了160%的同时,制造业增加值骤增了381%。印尼和马来西亚(低于5%)的工业能源强度稍稍下降,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上升了273%。虽然南亚和中亚在工业能耗上增长了51%,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更快(173%),这使其工业能源强度下降了45%。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东北非地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速度更慢(7%-33%)。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和工业能耗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东北非地区,工业能耗和制造业增加值相背离。

  区域能源强度趋势受到产业国际转移的影响。如:美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已转移至韩国、中国台湾、墨西哥和中国。美国增加了从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国进口石油和石化产品,从德国、韩国和日本进口汽车。全球范围内,能源密集程度高的铝加工业转移到了像巴西、冰岛、莫桑比克等水电成本低的国家,或是天然气价格低的中东国家。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铝产量下降了80%。

  虽然区位因素使美国和其他一些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体工业能源强度下降,但是这些区位因素也使出口国比率下降趋缓。大部分的出口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能源密集型工业活动,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生产商品。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