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前后的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四)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2年9月21日 | 点击(1925)

  译自:2011年工业发展报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李苑

  2008年至2009年期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仍增长了6.3%。亚洲的东帝汶、阿富汗和柬埔寨等三个国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分别增加了13.8%、13.6%和12.3%。

  孟加拉国是最不发达国家中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占这一组总量的比重达40%,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7.6%。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多哥和赞比亚,制造业增加值也实现了增长。然而,这一增长隐藏着工业化危机的负面影响,由于其制造业部门缺乏经验,以及全球竞争的压力,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世界上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出现下降。在基础金属、机动车辆、挂车和半挂车、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电机设备等方面下降更明显。耐用消费品方面,特别是汽车业,由于经济前景萧条,消费者延缓了主要商品的采购,因此受到消费者需求萎缩的重创。

  基础金属和金属制品业由于受到建筑、汽车等金属密集型产业放缓也受到影响。而纺织品、皮革和鞋、电子产品等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受到了全球需求萧条的影响。与此相比较的是,收入弹性不高的消费者非耐用品产业,如食品和饮料等,持续上升。

  全球制造业就业结构

  全球制造业就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图4)。随着更多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有望增强。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差异很大(图5)。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出现负增长,但随后出现上升。目前,这一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占到2/3。自2000年以来,欧洲的比重出现下降。卢布危机后,俄罗斯的制造业就业大幅下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比重也出现下降,而南亚和中亚的比重保持平稳,中东北非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通常不到10%。

  分行业看,2001年至2008年,发达国家的五大制造业雇主占到了整个发达国家就业人口的47.2%,这五大行业分别为食品与饮料,机械设备,金属制品,机动车辆、挂车和半挂车,橡胶及塑料制品(表7)。

  在发展中国家,就业最多的行业(占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总数的45%)依次为食品与饮料、纺织品、机械设备、服装及毛皮、化工及化工产品。

  (完)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