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我国铁矿石困局(上)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2年12月25日 | 点击(1758)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健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进入新世纪,中国粗钢产量步入新的上升轨道。伴随粗钢产量快速上涨,对铁矿石的需求也相应扩张,国内铁矿石供给已经无力满足需求,中国开始大量进口铁矿石。需求增加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飙升,仅2002—2004年三年时间,铁矿石价格便突破60美元/吨,涨幅接近1.5倍。

  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被动承担铁矿石成本上升的事实。尽管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价格出现下跌,但偏高的贸易依存度仍然对我国钢铁产业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本文将首先回顾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并由此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阶段(1901-1974)

  铁矿石市场的发展同钢铁工业密切相关。根据研究,在全球钢铁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1901-1974),可以认为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铁矿石定价机制经历了从现货合约—短期合约—长期合约—短期合约的转变。

  在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1901-1950),全球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3.9%,产出规模不足2亿吨。这一阶段引领粗钢产量增长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或者是以美国为代表具备丰富的铁矿资源,或者是以英国为代表控制着铁矿资源丰富的殖民地,因此铁矿石供应瓶颈尚未出现,交易基本上为现货交易。

  随着全球钢铁工业发展至第二阶段,领跑国家由英美等国变为日苏,对铁矿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同铁矿石资源丰富的苏联不同,日本铁矿石资源较为匮乏。为保障铁矿石充足供给,日本开始寻求新型交易机制。当时,澳大利亚是日本主要铁矿石进口国家。双方为寻求稳定合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签订短期合同。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快速扩张,至1967年已经实现1亿吨产量,短期合同已经不能保证铁矿石需求。为此,日本和澳大利亚于1963年在东京首次签订了关于铁矿石的长期合同。

  由于日本大量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迅速上升,长期合约价格不能真实反映铁矿石市场的供需状况。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障铁矿石出口国利益以及促进铁矿石贸易的发展,主要铁矿资源国家于1975年成立铁矿石出口协会(Association of Iron Ore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AIOEC)。AIOEC成立后,决定将交易机制从长期合同变回原先的短期合同。

  第二阶段(1975-2008)

  短期合约交易机制虽然能让铁矿石出口国享受价格上涨的收益,但也使其承担价格下行的风险。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之日苏两国钢铁产量先后达到峰值,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1975-2000年间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2%,铁矿石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根据图1,全球铁矿石产量在1975-2000年间几乎没有增长,仅从9亿吨增至9.6亿吨,年均增长率0.3%。不仅如此,这期间还出现产量大幅回调的情况,尤其是1980-1983四年间,回调幅度达到16.5%。不仅产出增长陷入停滞,铁矿石贸易更是步履维艰。1975年,全球铁矿石出口量达到4.045亿吨的高点后持续震荡,直至1989年才首次超过这一高点。1975-2000年间,全球铁矿石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57%。

  数据来源:历年《国际钢铁协会年鉴》(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Yearbook)

  面对市场的持续低迷,铁矿石资源国不得不再次酝酿定价机制改革。由于短期合约交易机制在市场萧条时价格随现价下跌而走低,因此长期合约价格稳定的优势逐渐显现。1980年,铁矿石长协价定价机制启动。

  长协价定价机制规定,从每年第四季度开始,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与需求方进行谈判。双方长期协议采用“定量不定价”的方式,具体地说,谈判双方在长协价合同中确定供货数量,期限一般为5-10年,甚至更长。然后,在给定供货量的情况下,双方进行价格谈判,商定价格将在未来一年内执行。

  实际谈判进程中,存在如下几条规则:

  首发-跟随:谈判进程中,一旦供给方中任意一方和需求方中任意一方达成协议,整个谈判将立即结束,并以该商定价格作为新财年的长协价格。

  统一调整:不同品位和类型的铁矿石将统一按照商定的价格变动幅度调整。

  离岸价:铁矿石价格以离岸价格为计价基准。

  年度定价:每年四季度开启价格谈判,且商定价格于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之间有效。

  随着长协价定价机制的启动,全球主要钢铁企业开始每年同铁矿石生产商进行谈判。由于当时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缓慢,因此铁矿石贸易并不活跃,长协价基本维持稳定。根据图2,1991-2000十年间,共有四年长协价下调。如果以1991年为基期,2000年铁矿石长协价下降达到10.5%。直至2003年,铁矿石长协价才重新达到1991年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日韩美欧等国主要钢厂同矿山之间存在交叉持股,弱化了供求双方利益冲突。尤其是日本,尽管铁矿石资源匮乏,铁矿石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由于在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广泛投资(见表1),其在钢铁产量快速扩张时期基本没有遭遇铁矿石供给瓶颈。即使铁矿石价格上涨,也可以通过持有股权所获收益弥补成本上升损失。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资料来源:叶卉等(2009):“铁矿石资源的战略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P40,表2-16。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