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谈日本的增长战略与中国市场
译自:2013年2月20日【日本】日经电子版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晨曦
丹羽宇一郎
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近日撰文,对日本的增长与中国市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如下:
安倍政府已将日本的增长战略正式提上议程。对于人口正迅速减少的日本来说,要想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增长并不现实。日本的增长取决于如何借力于亚洲的增长,而亚洲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就是中国市场。
持续紧张的中日关系、人员开支的上升……对日本企业来说,现在正面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调整节点,即从现在开始,要实施“随时准备退出”的中国战略。以前,我曾在博客中写道:“如果在中国随时做出一副准备逃跑的样子,那么对手也不会认真跟你谈生意”,这似乎跟现在的想法有些矛盾,但“准备逃跑”和“做好退出的准备”是不一样的。
假设日本企业在中国面临的风险升高的话,企业可以考虑不建工厂开展业务。就像美国的苹果和谷歌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生产委托给其他企业的中国工厂那样,很好的运用EMS(电子制造服务\电子代工服务)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创造出其他企业不能轻易模仿的“黑匣子”。决定产品功能的核心部分由日本开发、生产,而组装成品的部分通过EMS完成,再全部买回。如果没达到一定数量的话,成本就下降不了,全球范围的销售战略似乎也要重新调整。
当然,对于不存在工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应对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而且经营环境可能会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化。尽管如此,经营者仍有必要在想象10年后、20年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基础上制定亚洲战略。
那么,研究过日本整体的增长战略之后,“日本的黑匣子”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从能源、生命科学两个领域着手。太阳能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确越来越重要,但只靠可再生能源是不行的。利用全球储量非常丰富的煤炭发展火力发电、有效利用价格低廉的页岩气等能源领域的技术改革,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日本也有进一步扩大技术优势的可能性。而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来看,核能作为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综合考虑能源供需以及能源的多样性选择,“零核能”对日本来说真的可行吗?这一点仍需探讨。
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发的“iPS细胞”取得较大成果。以此为基础,应用技术能拓展到哪儿不得而知。我们有必要给这一领域分配资金,加快研究开发的速度。
怎样加速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改革呢?这就涉及到如何进行各种能源之间的结合利用、如何分配研究开发资源等国家层面的问题。仅讨论个别领域或政策是不可行的,要从日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长远观点进行讨论。就像反日示威游行不可预测一样,目前连一年后的事情都越来越难预测。假设50年以后的事不可预测,至少可以想象10年、20年后的日本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此为依据慢慢进行讨论。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