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令制造业复苏或是幻想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喜文
日元兑美元跌破100大关,创四年新低。
2009年4月以来的4年间,首次出现1美元兑换100多日元。半年前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日元将维持在1:80左右。如今的现实,只能让人感到日元贬值速度之快。
受日元贬值影响,丰田汽车、索尼等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企业如愿出现了增长。同时,货币贬值带来的价格竞争力的提升,也让日本政府对日本经济本年度实现整体增长寄予了厚望。日元大幅贬值,也会使得部分转移到海外的生产线考虑回归日本国内。
美国对制造业复苏有很高期待
近两年来,围绕美国制造业向其国内回归的讨论非常热烈。
由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页岩气革命降低了企业采购能源的成本,所以,美国政府期望美国重新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实际上,最近几年,福特、通用、陶氏化学公司等大型企业相继在美国扩建了生产基地。含有建厂计划的企业在内,其总数在过去3年间已经增至50家。除了汽车、化学厂商之外,还涵盖电子零部件、钢铁、航空运输业、建筑机械等很多业种。
波士顿咨询集团去年3月公布的报告称,通过制造业向国内回归,美国2020年前将新增200~300万人就业,从而美国失业率可降低至2%左右。
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降低失业率,大力支持制造业回归,推出了降低制造业法人税率、扩大针对制造业的研发投资等政策。
经济学家警告勿过度期待
而许多经济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高盛集团今年3月份发给客户的研究报告认为,美国占世界出口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现阶段,不能说提升生产率、降低能源成本就能提高美国竞争力”。
同时,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制造业中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成本的占总成本比率不过是10%,所以并不能将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作为企业选择生产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往往更重视市场的增长空间和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不少专家对美国制造业复苏说法持怀疑意见。
美国出口增速放缓、生产经营活动减速,目前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赞同经济学家的看法了。
另外,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制造业复苏,其定义的模糊也使得美国制造业复苏的讨论更加复杂。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中预测,美国制造业可培育60~100万人就业。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考虑到过去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大约减少了260万人的话,那么能用复苏一词来表达吗?实际上,美国每年新增200~300万总就业人数,制造业每年增加10万人就业的话,所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仍将是一个很低的水平。
与其说美国制造业是“衰退”不如说是“进化”
或许一开始就把就业减少视为制造业衰退的标志本身就不正确。原因是,过去10年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虽然减少了,但是产业附加值是增加了。也就是说,美国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新兴国家,取而代之的是在美国诞生了更多新兴产业。具体而言,包括半导体、航空运输业、医疗设备等创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图:美国制造业产量与就业人数
数据出处:美国劳动部、美国商务部
同时,就业减少使得通过设备更新等手段,可以以更少的人来生产同样的产品。尽管就业减少了,但是不能说制造业“衰退”了。为保障就业而牺牲效率,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同时,即便是就业增多了,如果工人的工资待遇受到抑制,与国民劳动收入的增长相抵消,更得不偿失。
重要的不是“回归”而是“进取”
这样看来,仅仅通过国内回归,就能够使制造业复苏是很不现实的。制造业复苏,需要持续开拓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是“创新”至关重要。
美国制造业问题的本质是开创新产品的力度不够的结果,其原本的创新能力这一强项未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其他国家抢蛋糕吃,恐怕难以可持续发展。美国制造业复苏的关键在于开发更多让消费者爱不释手的产品。
这对于以技术立国而引以为豪的日本来说,也很重要。日元贬值或许让日本制造业得以喘息,但是过度依赖货币贬值,而不是自己去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的话,恐怕也难以可持续发展。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