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携手云计算扬帆智能环保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3年6月17日 | 点击(4908)

  (来源:中云网)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1971年,北京市“三废”治理办公室新增业务:组织相关部门对大气、水、噪声、土壤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进行监测,标志着我国环境检测工作的正式启动。因为起步晚,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环保系统管理监控手段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生动描述了环境保护监控和治理上的尴尬现状。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现场环境执法,从2007年开始,中国投资7.45亿元、地方配套90多亿元启动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

  近期,随着我国空气污染情况不断加剧,我国大部分城市的PM2.5的污染尤为严重。2013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PM 2.5严重超标是造成我国空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有56个城市已经具备对PM2.5的监测条件,已有PM2.5监测点600余个。经初步测算,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设1500多个监测点位,前期需要的投入将超过20亿元,每年新增的费用也将超过1亿元。

  2012年2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然而,传统的监测设备监测间隔时间长、设备费用昂贵、监测点少数据不全面,无法实时反映某区域如全市、全省的PM2.5监测结果,无法满足我国大规模的监测部署。如何智能化的对PM2.5进行监控,一直是环保部门想要解决的难题。

  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新兴产业,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通讯”等公共管理建设领域,成功解决了传统信息化设备的数据存储量小、采集困难、实时性差、成本高、运维管理繁琐等缺点。例如,近期南京云创存储推出的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一体的可大规模部署的PM2.5监测、存储与处理平台。该平台本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部署于大规模价格低廉的感知传感监测点(可部署于路灯、电线杆上)实时数据,架构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对环境监测数据入库和关联查询秒级响应,支持自动容错和动态扩展,可向手机、电脑等终端实时发布数据及演化过程,为环境监测、环保执法等提供科学技术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2014/01/02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IT企业主们2014年的三大挑战
2014/01/02巨擎云集NEPCON China 2014 电子展
2013/07/18智慧城市概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13/07/18TD-LTE芯片战升温 国外厂商占优势
2013/07/184G东风吹起 国产手机能否借势逆袭
最新文章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
2023/05/12中国企业时隔三年重返莫斯科国际通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