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欧洲的产业政策:我们学到了什么?(六)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强调竞争,并不意味着要对产业与政府间的关系进行激烈调整。德斯坦总统愿意对“宏伟计划”进行投资——遵循其前任使用过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话系统现代化。得益于政府研究部门CNET所做的开拓性工作,法国是第一个全部安装全电子式电话交换机的国家;E10技术由CGE子公司Alcatel所研发,这种技术现在已成为改造欧洲最落后电话系统的基础。
“与其他大型项目一样,国家也是占主导地位。”这是总统取得的一大胜利。
如果不是1973至1974年的原油价格上涨和随后的经济衰退,德斯坦总统也许能在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法国政府发现,对由需求下降导致的财务状况不佳的传统产业进行扶植,使政府倍感压力。钢铁业所遭遇的冲击是最大的,虽然法国钢铁企业还是私人所有,但是却极度依赖政府支持。
1978年,德斯坦总统被迫对两家法国最大的钢铁公司——齐诺尔(Usinor)和萨西洛尔(Sacilor)进行有效控制,企图将这两家企业从破产的边缘解救回来。法国认为,他们的造船业和其他需要政府资助的产业部门,“曾经国家支持的领头企业现在养闲人”。
同时,政府在电脑产业也面临危机。CII-Honeywell-Bull(CHB)公司初建十年发展迅速,但是1979年弥漫在股东之间的不满情绪影响到公司的稳定发展,政府有责任出面协调。政府协调的结果就是,将CGE作为主要的非法方政府控股者从公司中撤出,由圣戈班集团(St Gobain)代替其位置。尽管圣戈班集团初入电脑界,但是对政府来说却有足够的吸引力:其强大的财政状况足够通过商业机会对CHB进行财政支持。然而,圣戈班集团是在CHB的利润大幅下降的时候接管的,因此CHB还是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支持。
在1981年总统大选之际,除CHB之外的一些国家领头企业也陷入财政危机,法国工业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中,大选的结果是由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执政。联合执政的领袖——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之所以能说服大部分选民,是因为他提出了解决法国工业难题的解决方案——不是要抢占更多市场,而是要让法国产品进入更多的国家。
法国并不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欧盟中唯一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国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时期的执政党应该接受这样的选举结果。但是,民众对于德斯坦总统的失望并没有抹杀法国经济从195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现在的法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就像戴高乐将军(De Gaulle)曾经期望的那样;并成立了数家颇具实力的国有企业。
戴高乐将军和蓬皮杜所鼓吹的“柯尔培尔主义”到底为改善法国工业困境做出了多少贡献?有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50年代末进行了关键性的政策改变,这一时期欧洲共同市场的出现使法国工业第一次进入了欧洲范围内的竞争,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由Rueff-Pinay改革引起的更加严格的宏观经济政策。
欧洲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机会与压力俱增。这也迫使法国工业必须适应这些改变,许多法国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比如说,法国的汽车产业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雷诺公司(Renault)所生产的发动机成为大众汽车(Volkswagen)在低端大排量市场中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尽管雷诺公司为国有企业,它取得的这些成就也难以归功于产业政策。法国企业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一些并购、收购活动(最著名的就是标致公司收购了雪铁龙公司,随后它又收购了克莱斯勒欧洲公司);但是,法国在英国境内创建的英国利兰汽车公司(British Leyland)并不是政府授意。一些左翼人士希望,雷诺和标致可以合并,成立法国通用汽车公司(French General Motors)。但是,独立的标致家族被一家国有企业完全收购是绝无可能的。
政府曾经进行协调,创建大型国有企业,但结果喜忧参半,比如在电脑和机械工具产业上遭遇失败,却在电信产业取得了成功。法国所取得的大部分成功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与防御相关的项目上;在这些方面,法国方面比英国做的要好得多。
Henry Ergas曾经说,法国之所以在上述这些领域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于“政治合法性、经营独立性以及终端用户中介机构的技术专业性,再加上有力的成功后奖励政策在法国公共行政机构内部打造了权力与职位的高度人化自然”。
相反,英国公共行政机构系统强调的是匿名制、委员会决策制定和行政管理保密。英国政府曾“不情愿得将大型项目移交给某些独立经营的企业;因此,责任是多方的,决策制定是有多重阻力的,组织及文化环境不适宜开发新技术”。
然而,法国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两处弱点。首先,大部分国有企业非常依赖国家控制的市场,因此对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并不适应;如果国家保护政策取消的话,这些企业有会如何呢? 第二,国家对于大的国有企业的钟爱导致国家的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倾斜,阻碍了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法国工业结构还存在缺陷——柯尔贝尔主义(Colbertism,指以国家干预和集中控制为特征的法国经济政策)需要被纠正。
德国
“如果产业政策意味着政府的所作所为可以勾画出产业结构,并试图导致永久性的现代化;那么我们可以说,西德并不存在这样的产业政策。”
德国政府有时也会违背这种不干预政策,最明显的案例就是为了保护德国高成本的煤炭行业免受国际竞争,德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还有就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民主党执政时期提出的积极的产业政策。我们从德国州政府的很多协调工作中看出,他们是在保护或支持当地企业的。
然而,总的来说,国家参与到产业中这种境况在战后的头三十年中,德国政府比法国或英国要少得多。
基督教民主党(Christian Democrat)于1949年开始执政,它并没有通过国有化来扩大政府部门。这个新政府从纳粹那里接管了一些国有公司,比如大众公司,但是这些被接管的国有企业很快的就全部或部分私有化了。西德的铁路(德国联邦铁路,Deutsche Bundesbahn)和电话系统(德意志联邦邮局的部分业务, Deutsche Bundespost)曾经是国有企业;相反,在英国和法国,电力和石油公司大部分都被私有化企业所掌握着。
德国经济奇迹开始于50年代,但是这并不是由于产业政策造成的,为应对市场竞争和对外贸易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才是最重要的。德国的这些政策比法国或英国的政策要好的多。因此,德国也成为欧洲自由贸易的领头羊。
德国的某些政策制度有很深的历史根基,比如说职业培训系统、银行与产业间密切合作等,在科技政策上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德国政府支持科技研究是有很长历史渊源的。德国通过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支持大学和政府研究实验室。而上述这些被战后创建的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Society)改变了。弗劳恩霍夫协会建立起公共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与产业进行应用研究之间的桥梁。
弗劳恩霍夫协会经过缓慢发展后,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实体组织,它与大学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主要业务是进行代表产业和政府中客户利益的应用研究。以上这些属于德国扩散导向科技政策的一部分,这种科技政策的目的就是鼓励大批人士成为科技专业人才,并且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的成本。
那些对德国出口贡献最大的产业都是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德国企业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也是欧洲现代、以科学为基础的化工产业的领头羊,直到二战后,化工产业也还是德国具有优势的一个产业。
20世纪50年代,当曾经是I G Farben的一部分的三个公司——拜尔(Bayer)、赫斯特(Hoechst)和巴斯夫(BASF)——成为独立的企业之后,它们迅速在世界市场上重新树立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同时领导市场的还有美国的杜邦(DuPont)、陶氏化学公司(Dow)、孟山都(Monsanto),英国的英国工业化工公司(ICI)。在电气工程领域,西门子(Siemens)和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迅速从战后阴云中崛起,尽管AEG后来有过一段很长的衰退期,可是西门子成为了欧洲内电力工程、通讯设备和一些电子产品的领军企业。
德国第三个颇具竞争力的产业是非电力机械产业。这个产业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德国的这些成功都源自于高精技术,拥有高度熟练的技术人员以及在市场某些特殊领域中的专业化程度。德国有一套分散的产业排序,在这个排序中企业“享受与所有为它们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的体系方阵有着紧密和相互重叠的关系;并与其他能行程互补关系的保有联系”。
战前,汽车产业曾是德国的落后产业,德国在欧洲市场开放后成为当之无愧的受益国之一,而这要归功于大众公司的巨大成功。大众公司直到1960年还属国有企业,但其管理不受任何政治因素的影响。
这家公司采用的福特式大规模的生产技术才获得巨大的成功——甲壳虫汽车在6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销量冠军车型。政府并没有直接干预大众公司的经营战略,也没有干预另外两家高档汽车公司宝马和奔驰公司。一些小型汽车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大型集团企业收购,但是政府并没有插手汽车产业趋合理化这个问题。
德国在上述这些产业中,没有类似英国和法国的那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也是与德国商业系统显著特点非常吻合一些产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紧密联系;股市有限的追索权;在技术上进行持续投资;对新产品和新加工方式的开发进行长期、耐心的投资。相反,德国并没有为类似电脑和半导体产业提供稳定的环境,在这些方面,德国技术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德国在战后开始缓慢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由于盟军战后对其进行了限制。这些限制于1955年被撤销,那时,德国政府希望能找回已经失去的优势。政府为此设立了一个新部门——原子问题部,以支持在核能源上的研究工作。后来,其部门职能还延伸到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原子问题部于1962年被研究技术部收编(Ministry of Research and Technology,BMFT)。
研究技术部早期的目标就是发展计算机产业。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几家德国公司,于50年代末推出了自制的电脑;但是如要超过IBM,进展甚微。研究技术部于1967年建立第一个“数据处理项目”,并为计算机硬件的研发提供资金。大部分研发资金被分给了西门子和AEG;研究技术部曾经希望西门子和AEG将电脑部门合并,但是劝说失败。
如前文所言,西门子与RCA组建了联盟机构,后来这两家企业曾合伙创建了优利达公司(Unidata),但公司很快就关闭了。优利达关闭以后,日本富士通公司(Fujitsu)成为了IBM的供应商——兼容型电脑成为了主流。
德国这个时期在计算机产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功在于一家新企业——利多富公司(Nixdorf)。利多富公司专攻小型业务系统,这个市场可谓是被西门子忽略的“蓝海”市场。尽管利多富公司在70年代后半期得到了研究技术部的赞助,但是它并不依赖于国家的资助。
在核能源领域,西门子和AEG再度成为竞争对手,这两家企业都从美国公司那里获得了执照然后得以进入这个行业,继以再发展自有技术。尽管西门子和AEG都得到了研究技术部的赞助,但是政府大部分的努力都献给了反应堆种类的开发——特别是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fast breeder reactor)上——但是它的商业价值并不高。西门子和AEG都对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持怀疑态度,当然对这方面进行投资的时候也是不情愿的。西门子后来在核反应堆上取得的成就使它们得到了政府的资助。
(未完待续)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