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欧洲的产业政策:我们学到了什么?(十)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英国实施的这些新举措,是否意味着竞争政策会比产业政策更重要?事实上,工党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新政策达到鼓励工业领域中高附加值行业发展的目的,这就包括了对某些行业的特别扶植政策,比如:生物技术(在有限范围内)。技术政策大多是以横向产业政策的形式出现的,包括对企业研发的税收减免和增加科研经费等措施。
可能会令某些商业巨头感到不安的是,政府实施上述政策措施并未起到减缓就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作用。相反,在工党执政期间,英国的就业迅速完成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另外,政府也继续鼓励对内投资,尽管这一政策从另一方面使英国企业更多地受到了境外出资方的控制。
如果对英法两国的产业政策加以对比,不难看出英国政府的不干涉立场,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终结,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结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完成了对其他公司的兼并,成为了英国当时最大、盈利也最为可观的工业集团,时任常务董事是温斯托克勋爵(Weinstock),他担任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常务董事的时间很长(到1996年退休)。
当时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三大主营业务分别是:电力(1989年与法国CGE公司成立了名为GEC-Alsthom的合资公司)、通信设备(由西门子公司控股40%)和国防电子(该业务部一直由英国通用电气公司所有和进行管理)。
温斯托克勋爵的继任者认为公司的业务太过分散,并希望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在当时最具发展潜力的通信行业上。于是,1998-2001年间,公司停止了国防电子的业务,并将一直从事电力业务的合资公司——GEC-Alsthom独立出去(该公司后来更名为Alstom)。然后,公司收购了西门子原对其通信设备公司持有的40%的股份,并以非常高的价格收购美国的两家通信设备供应商。完成了上述举措后,公司完成了转型并易名为Marconi。
在收购过程中,这两家美国企业提出,互联网将为通信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这一看法显然合情合理,所以很容易说服了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完成此次并购。当时,也确实正值新经济说法被提出之初,欧洲和美国的互联网和通信企业都成为了拉动本国股市迅速增长的源动力。
然而,好景不长,这一繁荣景象在2000年崩溃了,Marconi刚刚起步就正好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Marconi尝试扭转其通信业务的颓势,但最后以失败告终。2005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大的客户英国电信(BT)取消与通用电气公司的一项旨在促进英国网络现代化的合同,且将所有订单转给英国境外企业,Marconi遭受重创。几个月后,就被瑞典企业爱立信(Ericsson)收购。
接下来,我们转回去看看从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分离出去的另一家企业——Alstom的情况。这家英法合营的能源工程公司也碰到了困境,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英国电力企业的订单。从2002年开始,Alstom就陷入了一系列的危机中。从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分离后,Alstom就一直很难适应独立的企业运营模式。后来因为受到法国政府的救助,Alstom总算从危机中存活下来,并继续发展成为能源工程和铁路设备领域的跨国企业,Alstom过去的英方合作伙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则已不复存在。
我们不得不怀疑,英国政府当初是否曾经试图挽救英国通用电气公司,或者说他们是否曾经想过要做这样的努力。一些英国观察家将这一段插曲作为历届英国政府对于国家重要工业企业的发展存亡持漠不关心态度的实例。然而,从1997年接替保守党执政至今,工党对于业内希望借鉴法国模式的产业政策的呼声仍然采取忽视态度。事实上,保留原先保守党的市场为基准、非干涉的产业政策的做法仍在延续,甚至从某些方面还得到了加强。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报告,我们看到了英国政府的这种政策,(虽然受到了英国业内人士的批评),但是却从某种层面上使英国经济表现力得到改观,他们指出:“有事实证明,英国在20世纪80-90年代,较其他发达国家在市场改革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英国在这段时期控制住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经济下行趋势,经济发展再度接近其传统的竞争对手——德国和法国,同时也使英国的经济排名名次实现上升。”
2007年的一项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前的短暂阶段,英国的人均GDP甚至领先于法国和德国。根据作者的观点,英国经济实现上述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国1980年之前的保护政策进行了修改,在其中强调了与竞争相关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从1980年开始,英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这一经济结构演变与其他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以德国为例:德国对于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显示了更强的依赖性,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成为其支撑就业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项对英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英国的资源正朝着更具备竞争力的领域转移。
然而,不得不考虑的是,服务业(尤其是可贸易服务业)的增长真的可以抵消因制造业下滑而产生的经济下行趋势吗?对于这一问题的担忧,其实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这一担忧更加强烈。对于是否应重新调整英国经济平衡的呼声出现了。随即,也开始有人呼吁将它纳入产业政策。
法国
1981年的法国大选,新一届左翼政府上台,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担任总统。总体而言,这届法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与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并无大异。第一步是实行了一项名为“再分配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即使经济发展与政府开支增长实现平衡,并出台一系列新举措为国内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提高低收入家庭社会福利。
然后,法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计划,通过该计划的推行,把法国共2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13家的大多数股权收归国有,这些企业包括:CGE、汤姆逊(Thomson)、罗纳-普朗克(Rhône-Poulenc)、圣戈班(St Gobain)等。该计划是由法国国有部门领军执行的,通过了一系列办法以达到加强法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法国各行业制定了自己的详细计划,比如电子行业,就规定了11个门类可以获得政府支持,其中包括电脑、半导体、电视机、工业自动化、科研设备和医疗电子等。
法国政策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加强特定行业价值链条中的各关键环节,较之前的吉斯卡尔·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1974-1981年担任法国总统)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壁垒显得更加充满野心。
法国的国有化措施,使得政府有能力对那些已经陷入衰退并等待政府救助的企业注入新的资金;同时,也使政府有能力促使部分企业的资产互换,以便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始终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发展。
接下来,我们以电子领域为例加以说明。汤姆逊当时将旗下的通信部门转给了CGE,随后接管了CGE的国防电子和电子配件事业部门;圣戈班应法国政府要求放弃了对电脑和半导体的新领域开拓愿望,将业务发展重点回归了其传统领域;而罗纳-普朗克则撤回了他们对于石化领域的投资,将业务转向制药和精细化工领域。
正当全球经济在第二轮石油危机后获得缓慢复苏时,密特朗政府在1981-1982年开始了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然而,这一计划风险巨大,使法国经济此后不久发生巨变。收支平衡被打破并陷入赤字,法郎在国际外汇市场面临极大压力,出现通货膨胀并一再加剧。
于是,1983年,密特朗政府不得不实行“大掉头”的政策,以图回归到正统的金融政策系统中去。正如乔纳·利维(Jonah Levy)曾经所描述的那样:“在法国极左政府监管体系出现的前两年,就已经有了‘统制经济’的苗头。”
(未完待续)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