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政策透视:奥巴马的三支箭(上)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4年1月10日 | 点击(2456)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吴中宝、江道辉

  美国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经济重振提供的强劲动力。安倍为拉动日本经济,射出了所谓的三支箭,而奥巴马也精心设计了提振产业经济的三支箭,分别射向制造业、房地产和能源产业,意图使美国从新兴国家手中夺回世界经济发展引擎。

第一支箭:“机器人制造”抗衡“中国制造”

  次贷危机中,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强势介入拯救实体经济,为美国传统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保护,使其产能没有遭受严重破坏。事实上,正是传统制造业的恢复驱动了美国经济恢复的第一波。

  不过,尽管奥巴马搞起了声势浩大的“再制造”战略,美国还是在2012年把头号制造业大国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中国。奥巴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低成本,而且聚焦在传统制造业。因此,美国要想办法击败中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机器人制造的兴起,让奥巴马看到希望。

  2011年6月,奥巴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正式启动国家机器人计划。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计划,并共同投入5000万美元征集机器人研究项目。2013年3月,奥巴马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描绘了机器人技术在美国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路径。

  毫无疑问,机器人制造会带来一场自动化生产革命,它将对加工组装这种低端环节带来用工模式上的冲击。届时,中国的人工成本就不再具有优势。更何况,中国的人工成本还在不断走高。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工资成本与美国制造业工资成本之比将从2000年的3%提升到17%,麦瑞资本管理公司主席Chat Reynders更是将这一比例上调为20%。

  当然,中国也可以发展机器人。但问题是,就业怎么解决?中国庞大的低端就业人群去哪寻找工作岗位?

  在这一点上,中美有着很大差异。美国主要走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路线,大量就业通过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来解决了;而中国,实际上除了劳动力数量优势还没有找到其他新的竞争点,机器人在中国的大规模运用,必然会冲击就业。

  2011年,代工巨头富士康宣布,计划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以应对当前中国人工成本逐步上升的被动局面,这就意味着低端就业岗位将减少100万个,100万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就业问题,对美国人同等重要。不过,美国大规模采用机器人制造并不会挤占本国的就业。因为美国制造业就业结构聚集在中高端,从事加工组装的就业人数本来就少,发展机器人制造,能够降低本国制造成本,把多年来流失在外的制造业吸引回来;其次,美国的机器人产业全球领先,机器人产品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大规模投入会促进研发和生产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由此看来,对美国而言,发展机器人产业,既可以增加美国自身的就业,又能削弱中国低成本的优势,真可谓“一箭双雕”。

  富士康启用的机器人实际上还只是一种传统的机器臂。美国的机器人应用可不止于此。美国人不但开发出更加智能的仿生机器人,还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扩充到服装、金属加工、半导体、光学仪器等产业,一场由机器人带动自动化、自动化带动制造业发展的变革正在发生。仅以服装产业为例,随着机器人在服装产业的应用,美国有望扭转与中国近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就世界机器人产业格局而言,欧洲和日本是普通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 KUKA, FANUC,YASKAWA 四家占据着工业机器人将近8成的市场份额。而美国则胜在技术创新,不生产或者说不屑于生产普通工业机器人,美国走的是智能高端路线,在军用、医疗与服务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占据了服务机器人60%的市场份额。至于中国,虽说是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机器人的生产和制造还差得很远,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以机器人制造为代表的未来制造业竞争中,美国走在了前面,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如何应对是个大问题。

第二支箭:楼市复苏见证美国繁荣

  次贷危机爆发时,奥巴马对房地产大胆实施了一系列极具智慧的救市政策,成功帮助美国900万“房奴”保住房产,也保住了他们的“美国梦”。尽管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在逐步复苏,但奥巴马深知:这还不够,要让美国彻底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就要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楼市繁荣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标志!

  不同于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时,奥巴马现在失去了直接托底楼市的借口,大规模刺激政策不可能再次出台,其今后要做的就是呵护慢慢回暖的消费者购房信心,增加需求和促进销售。

  得益于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消费者购房信心在逐渐恢复,这一点从美国NAHB指数得到了印证。2013年6月该指数升至52,为2006年4以月来首次突破50大关。未来,奥巴马要培养房地产市场信心,就得继续在增加收入和促进就业上努力。

  从人口结构来看,未来美国国内住房需求将会非常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从2012年到2017年,美国人口将增加1500万,高于以往的增幅。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群体分别是55岁以上的人和婴儿潮一代人的孙辈。第一个群体不会是购房的主力,他们实际上是美国住房拥有率最高的人群。重点在第二个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还是租房住的“刚需”,仅仅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美国就需要在2017年之前新建600万套住房。

  然后就是“婚房”的需求。摩根大通统计显示,从1958年到2007年,每年新组建的家庭数量基本在140万户左右。但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三年,经济萧条使年轻人开始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以合租来减少生活成本,新组建的家庭数量降至50万户以下。

  第三是移民需求的稳步增加。每年美国都会涌入为数不少的移民,这部分人群成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器。以芝加哥为例,1970年以来,芝加哥及附近的库克郡出生人口降低了90万,但同时期60万移民削弱了人口大幅下降的冲击,并减少了更多的人口外流,对本地的地产市场起到了缓冲作用。移民也为美国房价回升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到2010年间,德克萨斯州哈里斯郡接纳的移民将房价抬高了2.5万美元,同期,移民相对较少的亚利桑那州马力科巴县房价仅增长了1.8万美元。

  还有第四个稳定的需求一直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大量的海外需求。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美国房地产就成为世界上各种避险资金的蓄水池。在未来,海外避险资金对美国房地产的投资将增加更多。

  需求不缺,奥巴马还需要解决如何将需求有效的转化为成交。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说:“但即使是住房抵押贷款率接近50年来的最低点,太多拥有良好信誉的家庭想要买一套房子还是会被拒绝。太多从未拒绝交账单的并且想要再次筹钱的家庭被告知不可以。这让我们整个经济都得不到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这表明,奥巴马将会催促银行放宽抵押贷款申请条件。实际上放宽的条件已趋成熟,一方面银行“去杠杆化”基本结束,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开始增强,愿意重新介入按揭业务;另一方面,得益于工资收入的提高和股市的上涨,美国家庭财务情况已经大有改善,偿债率正在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奥巴马还通过理顺一些法规,降低家庭购买首套房的门槛,进一步让潜在需求转化为交易,“现在,一些重叠的法规让负责任的家庭不能购买他们的首套房子。让我们不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让我们把流程变得简单化,帮助我们的经济增长。”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