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困惑:新的产业引擎在哪里?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吴中宝、江道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路径已然明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如产能过剩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
在笔者看来,要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用改革的办法慢慢解决,不能急,而尽快找到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引擎,才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一直扮演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经济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对我国产生很大影响。自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徘徊在复苏的路上,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外需的低迷,让出口这个引擎转速持续下降。简而言之,“中国制造”外销的路不好走。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好,最后又只好返回虚拟经济领域搞钱生钱的游戏。
因此,找到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点燃新的产业引擎,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新的产业引擎究竟在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产业发展情况
先来看看传统优势产业,基本是全面衰退,大都陷入产能过剩泥潭。国务院2013年41号文《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实际上,不只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几乎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每年被重申一遍。不幸的是,落后产能越淘汰越多,产能过剩矛盾越积越深。以产能过剩比较典型的钢铁产业为例。
工信部数据显示,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2012年,8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2012年底,粗钢产能已经高达10亿吨,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
产能过剩问题延续到2013年,在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下,成了必须下铁腕整治的问题。
再来看看新兴产业。举两个代表性行业,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另一个是节能环保产业。这两个产业一个事关“两化融合”大局,一个事关“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地位举足轻重。
先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曾经引领入世十年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引擎正在消减。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也是入世以来产业发展最迅速的产业。据工信部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
其中,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控制力问题。两头在外(原材料靠进口,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实际上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沦为世界组装基地。而且这一基地还是被外资企业绝对控制,工信部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内资企业效益贡献加大,收入和利润比重达到29.4%和42.7%”,是不是很可悲?内资企业效益贡献加大的条件下,收入比重都还不到30%。
在这种不占据产业控制力的格局下,外资却还在“嫌弃”我们,正纷纷往成本更低廉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转移。
节能环保产业的引擎则一直在低速空转,实际上基本没有显示过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尽管我们一遍又一遍从理论上和未来角度去论证节能环保有多么重要,但很明显,以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抛开低成本竞争力直接去谈绿色工业并不现实,绿色工业的康庄大道是未来发展目标,是所有国家工业发展的目标,并不能够解决当下中国急缺的产业引擎问题。
节能环保不能一蹴而就的搞,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大面积突击铺开,这样的话对企业成本增加很多,会给本就受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升之苦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况且,现在节能环保产业的体量还是太小,产业体系分散,承担不起当下产业引擎的重任。尽管《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但实际上,这一统计预测是对分散在所有行业的节能环保领域而言,专业化的节能服务业产值很小。预计到2015年,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另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当前还是政策驱动型行业,市场的自发机制并未形成,产业发展“叫好不叫座”。因此,节能环保产业可以作为“慢牛”培养,逐渐通过标准引导、政府鼓励,作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去培养,但这并不能解决当下急需的产业引擎问题。
传统产业全面衰退,新兴产业又难以“新兴”。透过现象看本质:传统产业衰退,根源在于国际市场萎靡;新兴产业难“新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没有话语权。一言以蔽之,找到市场,就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外需不行了,那就想办法扩内需。扩内需,既能化解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又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成长空间。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