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眼中的中国因素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陈素梅、王健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高速增长已受到很多关注。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贸易的深入,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逐渐多元化,减少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近期大量研究已证实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而中国自身也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越来越有免疫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其他新兴经济市场的增长而言,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外部因素。那么,中国如何超出地理边界影响世界经济,本质上依然依赖于跨国间的联系。一个重要渠道是全球供应链,中国从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的新兴国家)进口中间投入品,为发达国家供应最终产品。换句话说,中国增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内生于发达国家需求环境的变化。另一个影响渠道是中国自身的需求,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提高了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使这些产品的出口国受益。中国需求的再平衡,增加私人消费,也会使向中国出口产成品的新兴国家受益。最后,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支撑其他国家经济增长。
研究明确了中国对新兴市场增长的系统重要性。中国经济每增长1百分点(不能用美国的增长来解释),就会拉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大约0.1个百分点增长。随着新兴市场贸易条件的改善,这种正向效应会增强。这也突出表明中国与全球商品市场的相关度。这种经济关联度在亚洲经济体(如泰国)以及中国大宗商品出口国(如法国)相对较高。同样地,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影响全球经济。1个百分点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滞后期才推动美国增长;中国经济累积增长4.6%,在两年后拉动美国累积增长0.4%。
新兴市场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在关键时刻抵消了其他不利的外部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增加或减少是根据相对于上个季度的水平变化来衡量的。从2001年中期到2002年早期中国增长刺激了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有助于缓冲发达国家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冲击。而且,自国际金融危机以后,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来复苏经济增长,进而拉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2010-11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季度增长3.75%,其中中国贡献程度占0.5%,其他外部因素2.25%,其余的1个百分点则由内部因素解释。
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的负面冲击。特别是,最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2012-13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比2010-11年下滑2个百分点,中国因素的贡献程度占0.5个百分点,其他外部因素1.25个百分点,剩余的0.25个百分点由内部因素解释。
译者短评
从数据上看,中国早在200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达到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量意义上的大国;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毋庸赘言。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景气增长,构成全球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伴随当前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稳步放缓,这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国家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引发全球通缩”的严重程度。
- 相关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 最新文章
-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