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前世今生

字号:  | [关闭本页]
时间:2014年10月29日 | 点击(2094)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王健、李肖

  2014年5月,“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报道中。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此后,自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一词成为时下的热门词汇。

一、新常态的提出和演进

  “新常态”并非中国首创。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新常态”一词就已经出现。但随着东南亚国家的政策、体制的有效改革,东南亚经济逐渐恢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的说法逐渐消失。

  然而,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新常态”再次被广泛提及。美国人罗杰·麦克纳米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书,标题就是《新常态——大风险时代的无限可能》。麦克纳米认为,今天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时代,即使经济恢复了,也无法再回到过去的辉煌。他把这种状况称为“新常态”。

  由此可见,国外原创意义上的“新常态”,本意是让人们对危机后的经济恢复不要抱过高期望,主基调可用“悲观”、“无奈”来概括。

  随着美国经济在格林斯潘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进入快车道,“新常态”再次被打入冷宫。除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在2009年初使用“新常态”一词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外,新常态一词很少有人提及。

  澳大利亚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2002年5月,“New Normal”一词使用频率仅50次,到了2011年5月,其使用频率高达700多次。ABC新闻、BBC新闻、纽约时报等媒体都曾多次使用“New Normal”来形容一国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调整时期的经济状态。

二、中国的新常态

  1.中国的“新常态”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淡出,以及投资拉动经济结构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进入了结构性减速时期——“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还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引导到调整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效益上来,并非在危机爆发后的无奈之举。

  从当前经济发展情况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增长会更加平稳,结构会更加优化,资源环境会得到更有效地保护,民生会得到改善,社会和谐程度会得到提升。换句话说,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但人们的幸福感可能会提高得快一些。

  对于英国、美国等国家,“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比危机之前略有下降,全球化的大格局导致发达国家一大批低技能人群丧失了经济竞争力。因此,国外所提“新常态”一般是对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以后的总结。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经济处于结构性减缓时期,是国家领导人主动提出,体现了政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2.中国的“新常态”内涵更加丰富

  与国外的“新常态”不同,中国的“新常态”被赋予了除经济领域外新的内涵:

  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形成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是追赶进程中的阶段性转换,即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而不是追赶进程的终结。如果我国经济能够顺利实现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以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发展方式继续追赶进程,则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运行顺利进入“新常态”。

  从解决现存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方面形成新常态。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随经济增长而自动缩小,反而可能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继续扩大。因此,必须全面推进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中国“社会新常态”。

  从改善中国生态环境方面形成新常态。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因此,我国亟需进一步发展绿色GDP,让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使用或污染生态环境的成本用于环境建设和恢复的资金投入,这是保持生态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平衡共存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进入“生态新常态”的有效保证。

  从完善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国方面进入新常态。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才能早日实现法治“新常态”。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正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和土地潜力。面对“新常态”,我们需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中争取主动。其次,进一步树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把握内在规律,加强科学研判,强化前瞻意识,不断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改革创新破解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18/12/28俄罗斯2018年互联网经济盘点
2018/05/18数字经济为中国与中东欧16+1机制开辟新合作领域
2018/05/18普京颁布新五月命令, 第四任期经济政策向去原材料化倾斜
2018/05/08英国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出口战略
最新文章
2024/04/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2024年度部门预算
2023/11/072023工业绿色发展成果展圆满落幕
2023/11/07中国企业强势回归2023中东电力展
2023/11/07中英职业技能与教育交流研讨会在常州武进成功举办
2023/05/12中国企业亮相俄罗斯国际电子元器件展